Friday, May 31, 2013

國陣vs民聯的各州得票率

第13屆全國大選成績出爐後距今已差不多一個月了,雖然餘波紛饒,大體上,政局已經塵埃落定。

或許這個時候,以冷靜客觀的方式,來分析國陣和民聯在各州的得票率,更為恰當!

我把2008年和2013年兩屆大選的各州得票率製成以下圖表,相信更能一目了然的檢視兩個政營5年前308大選和今年505大選的民心傾向

為更清楚顯示得票趨勢,我在圖表的中央,也就是50%的位置畫了一條黃線,作為民意中間的分水嶺。

藍色柱子代表國陣(BN),紅色柱子代表民聯(PR),而青色柱子代表獨立人士。

2008年的大選,我們可以看到紅色柱子超越黃線的州屬/地區計有吉隆坡及布城、雪蘭莪、霹靂、檳城、吉蘭丹和吉打。

這也符合了5年前雪、霹、檳和吉4州變天,以及丹州維持民聯執政的民意所向。



來到2013年大選,很明顯的,代表民聯的紅色柱子在整體上已經更進一步的侵蝕代表國陣的藍色柱子。

尤其是民聯原本執政的雪州和檳州,得票率已逐漸擴大,國陣完全沒有優勢了

霹靂州也出現民聯得票率超越國陣卻因選區劃分不均問題而導致後者執政的弔詭現象


我們比較國陣和民聯在兩屆大選的得票率漲幅與跌幅(見下圖表)。即使國陣繼續執政的州屬,其得票率都呈跌幅。最嚴重的是柔佛州,國陣的選票跌了10.4%。這反映了上屆大選民聯無法滲透的柔佛州,國陣的得票率已經開始崩盤。

民聯在各州的得票率都呈漲幅狀態,除了吉打和吉蘭丹兩州。

民聯在吉打州的得票率跌了4.7%,結果把上屆大選所贏得的政權拱手讓回給了國陣。

吉蘭丹州雖然依舊由民聯執政,但得票率卻下挫1.3%,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警鐘。


我們再來看看在國陣裡一黨獨大的巫統,它在兩屆大選的得票率其實僅僅微跌了0.2%而已。

由於巫統仍然牢控鄉區的票源,加上選區劃分不均,即使它的得票率稍降,國會議席還是增加了9個,這就是大馬政治遊戲的現實面,嗚呼哀哉!


民聯目前最重要的是穩住已經掌握在手的城市選票,並積極深耕國陣的鄉區堡壘,才能在5年後的大選,把現下民意只有47%卻執政中央的國陣給擊跨。


Sunday, May 26, 2013

高麗初冬之旅(21):竹筒飯

從「內雪岳山」下來後,我們在山下的一間外觀充滿田園風味的餐廳吃午飯。


這一餐主要是吃竹筒飯。韓國的竹筒飯和馬來西亞巫裔的Nasi Lemang很相近。只是前者的竹筒比較短,筒內的餡料也比較清淡,只有紅豆和白果。


當然,只是吃如此清淡的竹筒飯主食的確很寡,而其佐料倒是反客為主了。

拌飯吃的佐料是一大盤的火鍋菜餚,它的湯底很好喝。


除此之外也有韓國人的醃製料理。惟這些醃製菜都不合我們的口味,感覺怪怪的。



在這間很有農村風味的食肆用餐,當然不忘拍照留念。


我們吃完飯後,走出戶外,發現有小販賣蠺蟲,但我們不敢買來吃。想不到這麼先進的韓國也有人吃蠶蟲的,這是一大發現!



(待續)


Saturday, May 18, 2013

高麗初冬之旅(20):雪岳山(b)

我們沿著「內雪岳山」的森林小徑慢走,11月尾的初冬氣溫,加上滿地的金黃色落葉,整個意境超唯美的。


我們的團員中,有一對來自怡保的年長夫婦,手拉手的上山,突然讓我想起港劇《天梯》裡的畫面,一步一步踏上天梯,年老了一同俯瞰浮華,行盡風吹雨打。


落葉灑落滿地,一片金黃,美呆了,怎捨得離開?


人在深秋的森林,陶醉中......





走了將近1個小時,我們抵達登山的終點,這裡有一個瀑布,然而水勢很小,沒什麼看頭,也許是初冬時分吧,只有娟娟流水。


很辛苦才登上這裡來,不管怎樣,還是要拍照留念。



(待續)


Saturday, May 11, 2013

大馬選區劃分能否更民主?

選舉委員會在馬來西亞第13屆全國大選結束後宣布,預計在今年年底啟動重劃選區程序,為10年未進行修訂的選區架構重新洗牌。

然而,這項重劃選區計劃能否順利在完成後提呈給國會通過,還是個未知數。

最大的阻礙力在於執政黨國陣在國會裡只有60%的議席,沒有三分之二的多數優勢,若選舉委員會提呈的選區劃分依舊偏向國陣,屆時肯定面對反對黨民聯的否決。

事實上,民聯的否決不是沒有道理的。

自從1973年,國陣修憲把選區的劃分改為無需按照人口比例進行後,馬來西亞的「一人一票」民主制度早就破壞貽盡。

2008年308大選之前,國民沒有真正去關注這個被刻意破壞的民主缺口,是因為獨立以來,馬來西亞沒有一個能夠與國陣抗衡的反對黨,無力挽狂潮,只能眼白白讓民主制度一步步的被一黨作大的國陣侵蝕,奈何不了。

上屆308大選之後,反對黨民聯成功挫下國陣的國會壟斷權,馬來西亞終於引來了兩線制的雛形,有能力監督國陣的弊端。

要分析馬來西亞的選區如何劃分不均,必須先看看我國的人口數據。

以下為2010年大馬統計局公佈的人口數據(不包括非公民),我把它分為西馬(黃底色)和東馬(青底色)兩個部分。


大家看到嗎?馬來西亞總人口的82%是住在西馬的,地廣人稀的東馬只佔總人口的18%而已。

若根據獨立時馬來西亞憲法中所列明的「一人一票」民主原則,來對照現有的222個國會選區,西馬82%的人口,應該劃分成182個,而不是目前的165個(74%)。



也就是說,只佔18%人口的東馬,若依照人口的平衡點,不該擁有26%的國會議席(57個),40個就足矣。

我嘗試根據人口的比例來進行選區劃分,然後製成以下的「國會議席:現有 vs 均勻」圖表,讓大家一目了然的看到各州的狀況。

紅色柱子越高,就表示現有的國席超出人口比例下的議席分配。

藍色柱子越高,則表示現有的國席少過人口比例下的議席分配。


有沒有看到,情況最嚴重的是雪蘭莪州,若根據人口比率,雪州應該擁有43個國會議席,而不是現在的22個。雪州是民聯的強區,若多出21個議席,民聯執政中央的機率就變高了。

反之,若按照人口劃分選區,砂拉越和沙巴兩個州要扣掉16個國會議席,國陣也就無法依靠東馬僥倖過關。


籠統來算,這是最理想的選區劃分比例,惟選舉委員會還要考量「城市」、「半城市」和「鄉下」的人口架構來作準繩。

總的來說,以目前國陣的情況來說,它不可能恢復獨立時的憲法,即每個選區的劃分,平均人口的差距不能超過15% (也就是說選區和選區之間的緩衝人口是85%到115%)。

至於民聯,由於在本屆505大選再次成功否決國陣在國會裡的三分之二門檻,相信也不會輕易讓選舉委員會重劃選區,以製造有利國陣的局面。

對於國民而言,我們更希望選舉委員會在重劃選區時能夠秉持公平公正的民主訴求,而不是製造出一個只贏得47.4%總選票的政黨,卻能夠奪取60%國會議席來執政的詭異現象。

民意不過半卻掌握當家權,這種狀況未來不應該再出現。

Tuesday, May 7, 2013

選區劃分不均的癥結

第13屆全國大選的成績已經塵埃落定,雖然民聯(PKR)的國會議席總得票率從上屆的47.8%提高到本屆的50.9%,而國陣(BN)則從上屆的51.4%急挫至47.4%,但在選區不按人口比率劃分的情況下,國陣還是成功再度執政中央,這就是馬來西亞政治版圖上很無可奈何的現象。

一個只贏得47.4%選票的政黨卻能以60%(133席)的議席執政,反而獲得50.9%選票的民聯只能擁有40%(89席)的議席而已,很弔詭是不是?



馬來西亞封行「單一選區制」(Single-Member District),基本上,每8年選舉委員會需依照人口的變化來重劃選區。

獨立時,聯邦憲法原本規定各國州議席和居民的比例必須大致相等,也就是說,州內選區之間的選民人數不能相差超過15%,例如:森美蘭州淡邊(Tampin)國會選區擁有57,386選民,那州內其他選區的選民人數必須在48,778到65,994之間。但目前森州芙蓉(Seremban)國席的人數已經達到102,507,遠遠超出了既定的比率。若根據獨立時的憲法,芙蓉國席應該可以劃分為芙蓉東區和西區兩個不同的議席了。

為何選舉委員會沒有跟從獨立時的憲法規定劃分選區呢?

這是因為在1973年,國陣仗著在國會議席上超過三分二的絕對優勢,把上述規定給取消了。

後來的選區都是根據有利於國陣勝選的人口比例來劃分,以致可以出現沙登(Serdang)選區選民人數高達133,265,其附近的布城(Putrajaya)選區則只有區區的15,798名選民。假如按照獨立時的憲法,布城根本不能成為一個國會選區。而沙登則應該劃分成數個額外的選區了。

以上的個案只是冰山一角,類似的選區劃分不均現象在全國比比皆是。

在2008年的308大選,民聯成功否決了國陣的三分二議席,使國陣成為了弱勢政府,至此它就無法為所欲為的胡亂劃分選區了。

也就是這個原因,在本屆505大選中,選舉委員會只能採用10年前劃分的選區表,無法重劃。不然的話,民聯可能連檳城、雪蘭莪和吉蘭丹三州也保不住。

慶幸的是,本屆大選,民聯再次成功拿下超過三分一的國會議席,讓國陣欲壟斷國會話事權的目標落空。這也意味著,除非獲得民聯的同意,不然國陣欲藉著重劃選區來增加優勢的計謀將無法得逞。



Saturday, May 4, 2013

505來碗辣咖哩

505的關鍵時刻到了,印尼咖哩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