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y 31, 2011

出席馬來人的婚禮

一個月前,也就是五一勞動節當天,我的馬來鄰居的兒子結婚,中午時段設自助餐宴請親朋戚友,我和龍貓也被受邀出席。

在婚禮還沒進行的一個星期,他就開始分發通知信給整條街的住戶,表示會在馬路上撘帳篷,若造成任何不便,請我們原諒。

帳篷在婚禮之前兩天搭建好,然後就請人佈置家裡。

在婚宴當天,馬來鄰居和家人其家門前迎接賓客的到來,你們看還有紅地毯呢!


自助餐在中午12點開始到下午4點。


馬來人的婚宴,菜式比較簡單,不像華人那樣需要大排筵席。我就只拿了以下這些菜餚來吃。


馬來人婚禮必備的裝飾品“椰梗花”(Bunga Manggar)。


這是供新郎新娘享用美食的餐桌。


桌上的蝦子用塑料包成圓圓的,不懂是什麼涵義?


水果也是一樣,包成圓圓的。


這是一對新人進行婚禮祈禱儀式就坐的椅子,佈置得美輪美奐。


大概下午2點,一對新人在馬來鼓“貢邦”(Kompang)的敲響下,由伴郎伴娘以及迎親隊陪同,抵達夫家。


一對新人穿上馬來傳統服飾進場。


吃完自助餐後,每個賓客都獲得主人家贈送的回禮。


回到家,拆開來看,原來是小鬆糕(muffin)、巧克力和果凍。


(後記:出席這場婚禮,一開始我也不懂要不要封紅包給主家,由於是鄰居,我還是封了一個RM50的紅包,以示謝意。)


Sunday, May 29, 2011

我做的粗茶淡飯

近來工作忙碌,好久沒下廚做菜了。5月17日,趁著衛塞節(佛誕日)公假,就進廚房煲煲湯、炒炒菜、蒸蒸肉!

第一道,六味藥材雞湯


熬煮了三個小時,味道很讚!


第二道,銀魚仔炒包菜,很惹味。


第三道,枸杞蒸雞胸肉塊,不溫不火的烹調方式,好吃又健康。



(後記:偶爾自己煮菜,吃起來不只很有滿足感,也不會有味精,簡單卻營養均衡,棒!)

Friday, May 27, 2011

寶島行(21):滿載而歸

從中正紀念堂出來,才發現走道旁種滿了櫻花樹,更難得的是,三月初這裡的櫻花不僅還沒凋謝,而且風華正茂,美極了!


這個品種和之前在九族文化村所見到的不同,顏色比較粉紅。


感覺好像假花,但這確實是真花,好艷麗!


有綠葉扶持的櫻花,更顯千嬌百媚。


櫻花朵朵開。


在台北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就是捷運了,四通八達。


我發現,台灣的英文路牌,除了台北(Taipei)、高雄(Kaohsiung)等主要城鎮的地名以外,大部分都已經採用漢語拼音了,兩岸能夠在這方面達到標準統一,對海外華人來說,是件好事。


在台灣待了7天6夜後,終於要飛回家了。


搭乘亞航那麼多次,覺得飛台灣的餐點比較好吃,尤其是以下這個宮保雞肉飯,超美味的!我飛去和飛回都吃,哈哈!


這次台灣行,我其實沒買什麼,就只買了幾片CD,包括陳奕迅、Katy Perry和張艾嘉的專輯。


也買了一些書。


在九族文化村買了原住民的守護鳥貓頭鷹的擺設品。


在九份買了兩部模型小車Toyota Passo(也就是Perodua Myvi)和Daihatsu Mira(也就是Perodua Viva),哈哈!


在故宮博物館買了珍貴文物翠玉白菜的仿冒擺設品。


還有一把文物造型的開信刀。


算不算滿載而歸呢?

(後記:這次的台灣行,讓我留下很美好的印象,它確實是個很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更希望不久的將來,我能夠再次重遊寶島。)


Wednesday, May 25, 2011

寶島行(20):大中至正

5/3/2011,來到我在台灣的最後一日,雖然吃了便利店買的感冒藥,但起床時,病情不見好轉,反而覺得更沉重。

為了不想錯過去中正紀念堂,惟有戴口罩出門。


我們搭乘捷運到中正紀念堂,快捷方便。

到達後,我看到這棟富有中國傳統樓宇風格的建築物。


然後就看到那個已經被惡名昭彰的台灣前總統陳水扁改為“自由廣場”的牌坊。


從下圖可以清楚看到這個歷史悠久的牌坊的原名是“大中至正”,出自蔣中正(蔣介石)的名字。


牌坊的正對面就是中正紀念堂。


登入館內,我們剛好趕上每個整點舉行一次的衛兵交班儀式。


進行交班儀式的都是年輕的衛兵。


儀式完成後,兩個衛兵,一左一右,需要紋風不動的站崗長達一個小時,令人肅然起敬。


館的中央有一尊蔣中正的銅像。


中正紀念堂的側門可以入內參觀,都是介紹孫中山、蔣中正的生平史蹟,以及國民黨如何從中國大陸退守台灣的歷史大事記。


孫中山(孫文)寫給蔣中正(蔣介石)的墨寶。


館內還有模擬了當年蔣中正的辦公室。你們看,蔣中正的蠟像還坐在那裡呢!


蔣中正當年的官車,盡顯氣派。



館內還有很多複製的官方公函,以及歷史性圖片,我也不在此一一展示了。


(待續)


Monday, May 23, 2011

怪怪的舊式馬來文

大概3個星期前,和伍家輝、培傑和童欣等本地歌手去某啤酒廠出席一項活動。

活動結束後,我們一同去參觀啤酒的生產流程。

也不懂是誰先發現的,結果大家一窩蜂的湧前去看一部機器的操作指南。

這部機器從60年代開始就使用至今,歷史悠久。其操作指南以中文、英文和馬來文三語展示,但大家感到好奇的反而是它的舊式馬來文拼音

你們先看讀一讀以下展示版上的句子。


看得懂麼?


KEPOK CHAMPORAN

Barli chambah di-champor dengan ayer panas dan di-masokkan ka-dalam kepok champoran ini. Chechayer yang berseh berwarna perang kehitam-hitaman itu di-keluarkan dan di-pam ka-dalam tangki perebus tembaga.

根據了解,馬來文原本是有語無文的。

千多年前,當印度教和佛教傳入馬來半島的時候,馬來人採用梵文來拼寫他們的語言。

到了1402年,馬六甲王朝崛起,回教引入,馬來文字改以阿拉伯文(爪夷文)拼寫。

馬六甲王朝滅亡後,馬來半島進入殖民地時代,在英國學者的協助下,把馬來語言規範為羅馬拼音文字,這就是舊式馬來文的雛形階段。

60年代,馬來亞剛獨立不久,羅馬化的馬來文字還在摸索階段,因而其拼音和現代馬來文有相當大的差別。

經過我們細心研究後,若以現代馬來文來書寫上述操作指南,其文如下:

KEPUK CAMPURAN

Barli cambah dicampur dengan air panas dan dimasukkan ke dalam kepuk campuran ini. Cecair yang bersih berwarna perang kehitam-hitaman itu dikeluarkan dan dipam ke dalam tangki perebus tembaga.

各位博友,經過修正後,含意有沒有很清楚了呢?

60年代的舊式馬來文和現代的馬來文,拼音差異最大的是以下的這兩個詞彙:
1. ayer = air = 水
2. chechayer = cecair = 液體

尤其是chechayer,差點摸不著頭腦,哈哈!


(後記:有時候語文的演變和進化過程真的很奇妙,也帶給我們不少的考究樂趣!)


Saturday, May 21, 2011

寶島行(19):台北花博(e)

已故鄧麗君對台灣來說,絕對是屬於國寶級的歌手。為何我如此說呢?

這可從台灣政府辦花博,裡面所設立的“名人館”,就只介紹一位鄧麗君,即曉得其份量之重。

要參觀“名人館”,非得一早去排隊拿預約券不可。早上10點多,我們輪候到的預約券已經是下午3點30分的了。


到了3點30分,我們準時進入“名人館”,在工作人員的導覽下,我們了解更多鄧麗君的生平事蹟。


館內展出鄧麗君當年開演唱會穿過的衣服。


在60年代,台灣處於戒嚴時期,要出國不容易,以下是鄧麗君第一次出國登台的證件。


卡哇伊的鄧麗君公仔。


鄧麗君小六參加比賽的獎狀。


鄧麗君當紅時期一定很風光,也很有錢,不然怎會用LV的皮箱?


鄧麗君歷年的黑膠絕版唱片。


名人館參觀完畢後,我們就到“故事館”。

故事館也需要預約券,我們拿到的是下午4點15分的。由於館內珍藏許多文物古董,不能拍照,只好給大家看看它的建築物外觀。


我們大概逛到傍晚時分,見天色漸暗,就從花博場館出來了。

搭乘捷運回到台北西門町後,我又再次光顧那家很好吃的米苔目食肆。

第二次吃,還是覺得這是我在台灣吃到最美味的食物。


告訴大家,這家店叫馨記。假如有機會去台北,可以去嚐一嚐!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