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September 29, 2011

國慶日愜意遊(5):冷甲稻田

參觀過安順的Raja Dihilir Perak王宮廢墟之後,我們就啟程去怡保(Ipoh)。

當天我們走的是內陸捷徑。從安順出發,經過很多小鎮,包括冷甲(Langkap)、萬邦刁灣(Mambang Di Awan);到了金寶(Kampar)後,轉州際公路北上,大概下午2時,抵達怡保(Ipoh)。



這條內陸路,沿途最美的風景應該是在冷甲那段,在這裡可以看到一片又一片的廣闊稻田,教人心廣神怡起來。


這是剛下秧的季節,呈現綠油油的景色。


難得來到,下車拍照。


走在稻田的阡陌上,藍天白雲底下,綠色大地被分成一半,心情格外的舒暢開懷



(待續)

Monday, September 26, 2011

辣死你媽的深層意義

上個星期去看了黃明志自編自導自演的低成本電影《辣死你媽2.0》,本以為是部粗糙爛製的片子,卻意外的發現拍得紮實好看。不過,大前提是,看的觀眾必須對馬來西亞各種族的文化背景,還有政治時事動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對戲裡的每個章節心領神會,產生共鳴感。


雖說是低成本製作,戲中卻星光熠熠,涵蓋馬來西亞各種族知名演藝人員,信手拈來就有飾演馬來小販的Adibah Noor、飾演印度烹飪師父的Alleycats樂團主音歌手David Arumugam、飾演中國廚師的大馬首席小提琴家Dennis Lau、飾演中國廚藝學院師父的名導演何宇恆,以及飾演黑社會分子的Undilah短片監製張子夫等等。更令人驚喜的是,小時候常看的Baba Nyonya角色也出現了!

與其說黃明志炮製的是一盤香噴噴的Nasi Lemak,它更像一碟道道地地的大雜燴水果Rojak,賣相雖然平凡,品嘗起來卻五味雜陳,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正宗“一個馬來西亞”味道,濃郁芬芳好吃。

影片中黃明志所塑造的黃大俠角色,有著馬來西亞部分華人自以為是的民族優越感通病,看不起其他種族的文化和習俗,卻不曉得其實各民族生存在這個國家,彼此的文化早已潛移默化相互影響、交融和包容著,密不可分。

戲裡所宣導的訊息很明確,馬來西亞的可愛之處就是其多元的民族文化色彩,這種特質是獨一無二的。雖然是一部中文電影,片中除了華語、廣東話、福建話、潮州話、客家話、海南話這些華人方言外,也包含馬來語、淡米爾語和英語,各種族的特性都有被勾勒出來,從而描繪出這數百年來,縱使沒有政府的“一個馬來西亞”口號,大家老早已在不知不覺間展現了異中求同的橫向文化傳承。

至於政治意識方面,最“抵死”的地方莫過於藉由烹飪比賽評審的言行舉止,幽了國陣三大主幹政黨一頓,令觀眾捧腹不已。

總的來說,黃明志初次執導能有如此成績,值得嘉許,期待他未來能夠給予我們更多的寫實好作品。


後記:
我超愛黃明志和龔柯允唱華語歌跳印度舞的那一段,準確捕捉到印度舞蹈的神韻,有神來一筆的感覺!

另外,我在一些馬來部落格也發現友族同胞對這部電影的反饋都很正面,這是可喜可賀的。


Saturday, September 24, 2011

國慶日愜意遊(4):安順古蹟

31/8/2011國慶日早上,吃過早餐,在我們準備要離開安順前,當地的朋友建議我們不如先去參觀一個古蹟才走。

於是他就帶我們來到一個廢墟前,然後說:到了。

哈哈!原來這是Raja Dihilir Perak遺棄的王宮。


既然是被遺棄的建築物,就用sepia顏色呈現那種斑駁的感覺吧!


荒廢的老屋最適合拍藝術照了,聽說有人在這裡拍過婚紗照。


看到生命力頑強的樹木長在廢墟的牆壁,令我想起柬埔寨吳哥窟的千年老樹纏古剎的情景。


當然,Raja Dihilir Perak舊王宮廢墟若和吳哥窟比較是小巫見大巫了,但兩者都見證了樹木的生長鬥志。


破敗的老屋,人去樓空,一片荒涼。


生生不息的翠綠,宇宙賦予的能量。


交叉縱橫,分不出到底的根還是莖。


這幅牆壁上的根和莖構圖很美。


我們沒有登上樓。


只好在樓下拍拍照就算了。


屋內的表層佈滿殘瓦敗礫,走過了多少的歲月,嘆造化弄人。


窗裡窗外,無限唏噓。



(待續)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11

國慶日愜意遊(3):安順斜塔

來到安順,除了要吃最著名的“安順豬腸粉”之外,當然也要參觀市中心的地標“安順斜塔”(Leaning Tower of Teluk Intan)

這座充滿中國建築風格的塔樓建於1885年,原是蓄水塔,為當年的居民供應自來水,後來因河水氾濫,土壤鬆軟而傾斜,不再作蓄水用途。

去過安順幾次,這還是我第一次在晚上去看斜塔,才發現晚上是有亮燈的!

而且是繽紛的七彩燈光,把斜塔襯托得很美、很迷人!


燈光每隔數秒就會變化一次,這是綠色。


淺藍色。


深藍色。


粉紅/紫色。


第二天早上,我們再度造訪斜塔,觀看其白天的景觀。


當然,也沒忘記和斜塔留影。


配合國慶日,斜塔也置放了很多面國旗。



(待續)

Monday, September 19, 2011

國慶日愜意遊(2):安順美食

下午五點從適耕莊開車前行,大概六點半抵達我們第一晚留宿的地點--安順(Teluk Intan)


和當地的朋友會了面,他帶我們去小販中心享用瓦煲雞飯晚餐。

過後,戲肉來了!

這次來到安順,最大的目的就是要吃我念念不忘的“安順豬腸粉”

“安順豬腸粉”的營業時間是傍晚六點至隔日早上六、七點。

我們大概晚上九點抵達售賣店面,發現一條長長的人龍已經排到外面的馬路旁。


由於大部分的人都買很多包,排我前面的外地客更買了55包,造成排隊也要輪候很久。

我們等了將近45分鐘吧!

排隊到了前面,就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安順豬腸粉的製造過程

第一個步驟是把白米磨成米水。


看到白米了麼?


磨出來的米水就直接裝進桶。


煉記就是安順豬腸粉的創始者。


穿紅衣的老闆娘把米水倒進一個托,然後舖上菜圃和蝦米,就放進蒸爐。


不一會兒,安順豬腸粉就蒸熟出爐了。一包RM3.20,配上青辣椒,就可以吃了。


安順豬腸粉的特色就是它的菜圃和蝦米餡料,包在一團團的豬腸粉內,格外美味。


來一口吧!


(後記:寫這篇文時,看著這些照片,我感覺好餓喔!)



Saturday, September 17, 2011

國慶日愜意遊(1):魚米之鄉

去年的開齋節,我開了車,在東海岸的沿海公路奔馳了一回,度過了一段安逸悠哉的旅程。

而今年的開齋節則剛好碰到國慶日,難得的3天公假,我決定來一趟馬來半島西岸濱海公路之旅。

30/8/2011上午11點開車出發,往瓜拉雪蘭莪(Kuala Selangor)方向駛去,途經依約(Ijok)等小市鎮。

由於適逢開齋節第一天,當我們經過一些馬來同胞聚集的鄉鎮時,出現異常的堵車現象,耽擱了不少的時間才抵達適耕莊(Sekinchan)


被譽為“魚米之鄉”的適耕莊,顧名思義,出海捕魚和農耕稻米是這裡的主要經濟命脈。它也是隨身碟(Pendrive)發明人之一,潘健成的家鄉。

來到適耕莊,就要嘗試當地馳名的“酸辣鯊魚湯”

由於我們在丹絨加弄(Tanjong Karang)塞車的中途已經吃了一些東西,醫好了五臟廟,所以在適耕莊只是單點一樣“酸辣鯊魚湯”試試口味而已。

說真的,假日並不是個理想的找吃時節,當天適耕莊沿海的餐館每間都爆滿、客似雲來,導致我們點的“酸辣鯊魚湯”痴痴苦等了一個小時才上桌。

原來“酸辣鯊魚湯”的湯底有點像東炎(tom yam)的味道,只是沒有後者的辛辣口感。


這就是切成一片片的鯊魚肉了。咬下去,它的肉質有點像黃鱔,味道還可以。


喝過了鯊魚湯,我們到附近的漁村走走。


適耕莊的漁村風貌有點像吉膽島,沿岸都是高腳的木屋。


不過它的視野格局比吉膽島遼闊,這裡有後者所沒有的沙灘。


下午接近傍晚時分,漁船停泊在碼頭,漁夫們都休息去了,一隻小黃貓也慵懶的躺著小憇。


見到我們兩個不速之客的到來,它立即躍起,戒備起來。


再給大家欣賞一下適耕莊漁村的午後風光。



在漁村停留了片刻後,約莫下午五點,我們繼續朝北進發,往霹靂州的安順(Teluk Intan)駛去。


(待續)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11

我最愛的上海月餅

雖然今年的中秋節已經過了3天,我家月餅還沒吃完。

昨天更收到同事送的上海月餅,很雀躍,因為這是我最喜歡吃的月餅種類。

同事送的是比較小型的上海月餅,恰到好處的size,吃起來不油不膩,份量剛剛好!


上海月餅,雖然有“上海”兩個字,其實他是道道地地馬來西亞土產

這個形狀和餅皮都與傳統月餅不相似的月餅是海外天飲食業集團老闆俞植昌在1982年研制出來的。當年俞老闆根據上海的鳳凰餅從中改良、另闢新徑,沒想到無心插柳,柳成蔭,今天成為馬來西亞華人在中秋佳節裡團聚賞月的一款好口味。

因此,大家若有機會去到上海,切莫嘗試在當地找上海月餅,因為這款月餅是馬來西亞人獨創南洋Fusion風味,並非源自上海。

上海月餅最大的特色鬆脆、層次分明餅皮,咬下去口感十足。


配上餡料蓮蓉和蛋黃,美味極了!


Yummy,Yummy呀!


後記:
大家在吃上海月餅時,請記得上海月餅並不來自上海,也不來自香港和台灣,它是我們馬來西亞家鄉的本土化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