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ly 31, 2009

什麼水果?什麼花?

因工作需要,我必須經常出埠公幹,在舟車勞頓的當兒,或在半途中,總有些稍歇的片刻。

往往這些時間,就是最好的時機去探索馬來西亞這片土地上的許多事與物。

上個月去東海岸做事,車子出了關丹(Kuantan)不久後,我和同事到高速大道的休息站上廁所。解決完畢後,在廁所外面發現以下這朵美麗你們猜這是什麼花呢?


上兩個星期,也去了雪州南部的小鎮雙溪比力(Sungai Pelek),工作完畢回程經過雪邦(Sepang),同事見一果園種了以下的攀藤植物,就說要買它的果實來吃,你們猜這又是什麼水果?


貼士:這種水果的肉可以生吃,也可以拿來沖水喝,很不錯的!


各位博友,猜到了嗎?

這個週末,我又再次踏上征途去外坡工作了,等我回來再告訴大家上述花和水果的答案,稍安勿躁喔!

Tuesday, July 28, 2009

跨越種族藩籬的愛國公民走了

上個月的25號,生於1958年的美國流行曲天王Michael Jackson,歿於2009年。

這個月的25號,同樣生於1958年馬來西亞的愛國先行者、著名導演Yasmin Ahmad,也歿2009年,是巧合嗎?

我不懂,只知道,我們從此失去一位最會述說大馬多元種族社會動人故事心靈捕手,這是非常難過的!

那天去萬達廣場(One Utama),經過WH的店面,看見海報中笑容可掬的她,風采依舊,可惜人已非!


在馬來西亞,沒有人不被她為國油所拍攝的各民族節慶廣告所動容的。

而她的電影更是跨越種族藩籬的最佳良藥,那種在不知覺間,觸動各民族內心深處,打開各民族心房的生活化小故事,真實且震撼!

昨晚,從光碟架上拿出我珍藏的她的作品《Sepet》(單眼皮)來端詳了好一陣子,感觸萬分!


想起我當年看了這部電影後的悸動,也勾起了我當初看完這部電影後,迫不及待寫下的觀後感


以下這篇文章,是我的作品,原刊於《星洲日報》〈言路〉版;為懷念一位擁有全民特質的馬來西亞人--已故的Yasmin Ahmad,而再次公開與大家分享。

*****

“羅惹”式語言象徵團結

電影《SEPET》最令人動容的並不是那段以悲劇收場的異族戀,而是導演雅斯敏阿末試圖透過平實中庸的敘述手法,清楚的釋放出她對馬來西亞多元種族、宗教和文化的維護與包容心態,以及對建構一個異中求同、和諧穩定、政策無偏差社會的期許

顯然的,她希望通過電影裡男女主角的交往,反映華巫族群的生活型態和文化習俗其實早在數百年前即已潛移默化地相互影響著

同時,也藉著各民族平時在不同場合的交談,自如地摻雜使用彼此的語言詞彙,語碼隨時轉換的溝通狀況,勾划出一個無可改變的事實:馬來西亞這個交匯著豐富多元色彩的國度並不是各族祖先源自的爪哇、廖內群島、蘇門答臘、中東、中國或印度,這裡的華巫印後代的母語,已不再純淨,形成一套獨具本土特色的變體語調

從周遭多語的環境中,經歷長時間的相互調整和融合,吸收彼此語言的養分,也就孕育出一種稱之為中間型態,各族都能心領神會,應用於日常生活的“羅惹”式族際共通語。語言生態的發展因素,對民族、國家的認同及歸屬感起著重要的作用。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羅惹”式共通語,促使新一代的本土情懷更加濃厚。因此,馬來西亞族的觀念必須建立在各族語言自由擴張、相容互重和共榮共存的“有容乃大”範疇思維裡

當然,我們也不能否定馬來語作為國家官方語言的地位。只是,在一個多語的社會裡,各族語言和國語是分工合作、相得益彰、相輔相成的

在族人、家人間,使用母語,更能拉近彼此的距離,更感親切。而在南腔北調各族交集的大環境中,使用國語或“羅惹”式共通語,互相便能認同,不再去在意彼此的相異點,於是民族團結、國家和諧安寧的目的就能達致。

語言權是基本人權。有關當局對各族語言的尊重,是平等對待國家資源的應有態度。語言不應片面的把它解作分化國家族群的問題,而是把它歸納為多元社會的珍貴資產。維護各族語言、推行資源平等分配政策才是馬來西亞面對全球化浪潮衝擊的最利武器。

*****


Allahyarham Yasmin Ahmad, R.I.P. 安息吧!

Sunday, July 26, 2009

老鼠進化論四部曲

第一部曲:人人喊打的 - 過街老鼠


第二部曲:人見人愛的 - 米奇老鼠



第三部曲:你現在手上握著的 - 滑滑老鼠


第四部曲:用毅力和汗水換回來的 - 我的老鼠




Friday, July 24, 2009

網聚之曇花一現記

2009年7月11日當天,在The Garden有個網聚,從下午三點進行到傍晚七點。我和龍貓匆匆趕到,已接近散場時分。

幸好當時還有shin、靚靚、JeremeFo、Chi Leong、小蟲和Akira留在現場。

只是我一坐下,甫從英國回來的JeremeFo就劈頭第一句問我:你手臂的muscle呢?

夠力!沒料到會有此一問!呵呵!


******

當天除了網聚,也在八打靈再也的某一間酒店出席了一項活動,並順便拍了幾張照片。


這家酒店的泳池感覺還蠻不錯的,佈置也相當別致



(後記:這次的網聚辦得很成功,雖然我只是在壓軸的時候曇花一現。嘻嘻!)

Wednesday, July 22, 2009

販賣豬蹄

上個月中旬,到南馬公幹,忙起來,一個不小心,踩空地面的階級,結果拗柴了,痛不欲生

忍痛把工作做完後,驅車回吉隆坡(幸好是同事開車),到家後一看,我的腳竟然變成豬蹄了,腫到差點認不得它是我的右腳!


隔天看了醫生,經過搽藥調理,五個星期後的今天,豬蹄消失了,腳也可以行動自如,不過若用力按腳踝,還有少許的痛,我想它應該算是95%康復了吧?

Sunday, July 19, 2009

風下之鄉生態遊記(15) - 山打根篇(下)

蘇高(Sukau)民宿的老闆(也是導遊)安排他的妻舅,用客貨車載我們回山打根(Sandakan)。車上還包括他娘家的兩個親戚。

一路上,大家還蠻好談的,原住民友善淳樸,我們感受得到。

導遊的妻舅還在沙巴大學(UMS)念大三,六月份剛好放長假,所以回了家鄉。


根據他說,他有13個兄弟姊妹,他排行第11,有些哥哥在美國和西馬唸完大學後,就在那裏落地生根了。我問他大學畢業後打算留在哪裡發展,他笑笑說,或許在亞庇吧,因他唸的是酒店管理系。我說,不如就回來家鄉協助經營民宿好了。他靦腆的說,再看啦!

我發現這家人都很有上進心。之前就察覺到民宿老闆兼導遊不抽煙,他的妻舅也不是煙民,很難得!我想說,這個家庭的原住民都屬於知識分子耶!

談談說說,兩個多小時的車程並不沉悶,感覺沒多久就抵達山打根了。

首先我們到Waterfront B&B旅店寄放行李,然後就出來市區逛逛。

我們根據地圖,走路到聖米迦勒與諸天使教堂參觀。這座教堂建於1888年,是山打根歷史悠久的古蹟之一。


教堂是建在一個山坡上的,環境很幽美。可惜它的大門鎖了,我們無法進入裡面瞧瞧。


進不到裡面,只好在它的側門跳了一下!


參觀完教堂,走下山坡,一個拐彎,我們來到富有華人色彩的三聖宮。這座廟宇建於1887年,清朝光緒年期間。


過後我們回到山打根鬧市中,我突然發現他們的停車固本是一張用來打勾紙張,且是由市議會員工抄寫擺在車鏡上的,車主必須拿這張固本去特定地點繳付停車費,和我們西馬的方式有點不同。


我們趁還有時間,就去山打根的巴剎走走,發現這座新建的公市很乾淨。


底層很潔淨,就算賣濕料魚產的地面也很乾爽通風。


好多的鹹魚哦,而且並沒有很腥的味道。


逛完巴剎,吃了晚餐,我們就搭的士去機場,準備回吉隆坡了。

山打根機場,雖然範圍不大,建築設計也還不錯的,以下是它的大廳。


最後,我還是要跟還沒去過東馬的朋友說,西馬公民入境砂拉越或沙巴只限停留3個月,這是1963年東馬加入馬來亞,成立馬來西亞達成的一國兩制協議之一。


這是我第三度到沙巴遊玩,三次去的景點都有不同,沙巴實在太多好玩的地方了,我相信以後有機會的話,我還會再去探索風下之鄉的美麗一面,後會有期了!

後記:這次5天4夜的旅程,我們從斗湖(Tawau)下飛機,然後從山打根(Sandakan)回吉隆坡,機票+旅費,每人總共花了大約RM1200,其中西巴丹島的一日遊配套就佔了總費用的三分之一。

(完結篇)

Friday, July 17, 2009

風下之鄉生態遊記(14) - 蘇高篇(下)

15/6/2009一大清早我們就起床了,因為要坐船去jungle tracking

導遊先跟我們說會有水蛭,要穿這種長長的襪子長靴


我們再次乘船沿著京那巴當岸河(kinabatangan river)行走。

不多久就發現了兩隻犀鳥(hornbill)的蹤跡。


導遊說,見到犀鳥一定是一對對的。


下圖右邊那隻嘴巴比較大的我猜是公犀鳥吧!


我們也發現在一隻不知名的小鳥,看它尖尖的嘴巴,應該是吃魚的鳥吧!


我們的船駛入一個森林的進口,導遊就叫我們下船登陸去jungle tracking。

剛開始的時候,路不難走,我們還發現大象糞便,好大的兩坨。


突然間,導遊發現他的身體有異狀,趕緊一抓,一條生猛亂動水蛭就出現在他的手裡。

導遊說,這是沙巴最大的水蛭種類,叫tiger leech,好威猛的名字!


接下來的路程,越走越潮濕,都是沼澤泥,舉步難行,有時候半隻腳會陷入泥沼中,就如下圖般。


而且經過的樹葉上也佈滿了許多的水蛭,一方面要顧著腳不要被陷入泥沼中,另一方面又要步步為營的怕水蛭沾上身,當下真的很希望快點走完全程離開森林。

走著走著,忽然覺得我的大腿癢癢的,用手去摸,竟然摸到冷冰冰的一條東西,OMG,水蛭來的!

導遊趕緊幫我把這條吸血鬼拿掉!

待出了森林,坐在船上時,往大腿看,水蛭已經在我的腿上留下班班血跡


回到民宿,沖了涼,再吃個早點,導遊就安排他太太的弟弟載我們離開蘇高(sukau)。

離開前拍了一下原住民的屋頂。從第一天在斗湖下飛機以來,我觀察到沙巴這一帶的原住民幾乎家家戶戶都用碟形天線收看電視節目,猜想會不會是普通電線桿收訊不到促成的呢?


回山打根的路上,導遊的弟舅停車添油,讓我看到西馬不可能有的簡陋油站



(待續,下回預告,山打根市區遊。)

Wednesday, July 15, 2009

風下之鄉生態遊記(13) - 蘇高篇(上)

參觀過哥曼冬洞後,司機載我們到蘇高(Sukau)留宿。

從哥曼冬(Gomantong)去大約只需20分鐘車程。我們住的是類似民宿的度假屋,叫Sukau Greenview Bed & Breakfast。屋子裡大概有6間房吧,我們沒有真正去算,只看到住的都是洋人,我們是唯一的國內遊客。


度假屋的對面是一間小食堂。我們的早餐、下午茶和晚餐都在這裡解決,是包在配套裡面的。


來蘇高的主要目的就是乘坐以下的小船,沿著京那巴當岸河(Kinabatangan River),觀賞兩旁紅樹林的大自然風景和棲息在這裡的野生動物


我們當天一放好行李,吃了一個下午茶餐點後,約莫4.30pm就出發了!


京那巴當岸河在還沒有陸路的時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幾個世紀以來,中國商人就是坐船沿著這條河到達哥曼冬洞,向原住民購買燕窩,然後運輸回中國,轉手賣給高官,以便進貢給皇帝享用。


走著走著,我們發現一隻白鷺的蹤跡。


然後船夫把船開入京那巴當岸河的支流,兩旁的紅樹林顯得更狹窄了。


突然,導遊叫我們望向一旁的樹木上,原來都坐著很多的長鼻猴(Proboscis Monkey)


這種猴子是沙巴獨有的。只因為它們擁有一個長長的鼻子,而被原住民稱為Orang Belanda(荷蘭人)

根據導遊說,這是唯一棲息在河岸旁的猴子,其他品種的猴子都生活在內陸森林。也幸好長鼻猴住在河岸旁,不要我們也無法輕易的沿著河岸就可以看到它們的蹤跡了。


再近距離看清楚長鼻猴的長相。



長鼻猴是一夫多妻制,一旦雄性的幼兒成年後,就必須離開原生家庭,去組織自己的天地。


滿樹的長鼻猴。


過後,我們也在河岸邊發現一條四腳蛇


(待續,下回預告,京那巴當岸河看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