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吉隆坡「十五碑」的由來

有關吉隆坡開埠的歷史,文獻中所提及的人物總離不開華人甲必丹葉亞來、當時雪蘭莪州蘇丹的女婿東姑古丁(Tengku Kudin),以及英國殖民政府。

1860至1870年期間,馬來皇族因為需要苦力到巴生河(Klang River)與鵝嘜河(Gombak River)的交集處協助開採錫礦,因而引進了大量的華人勞工。

葉亞來就是在那個時候來到這個後來被稱為吉隆坡(Kuala Lumpur)的沼澤地帶,開始經營礦場,並於1868年成為當地的第三任華人甲必丹。

由於葉亞來曾經協助東姑古丁平息馬來皇族的內戰,並且屢次把戰火中遭受破壞的吉隆坡重新建設起來,因此獲得後者的賞識而成功取得雪蘭莪大部分地區的採礦權。

在葉亞來管轄時期的吉隆坡雖然很繁華,但卻是個只有木屋、沒有自來水和電流供應的城鎮。

以下是1880年拍攝的吉隆坡市景,大家可以看到,當時的吉隆坡市區就只有幾排簡陋的木造建築物,範圍也不大,和現在的吉隆坡比較起來,可說是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對當時的市區格局來說,這裡已經是馬來半島最欣欣向榮的地方了。

英國殖民政府看準了吉隆坡的發展潛能,而毅然於1880年,把雪蘭莪政府的行政機關從巴生搬來吉隆坡,這是吉隆坡邁向現代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883年,在雪蘭莪第三任參政司(Resident)瑞天咸(Frank Swettenham)的管轄下,他要求吉隆坡所有的木屋重建成磚屋。

從1884年起,吉隆坡才開始有磚屋的出現。

很遺憾的是,作為開埠功臣的葉亞來,縱使富甲一方,卻從沒住過磚屋。他在1885年去世時,吉隆坡的市容還是以木屋為主。

葉亞來去世後,英國殖民政府為了應付建造磚屋的需求,在吉隆坡的邊陲地帶興建一間供應建築材料的州立工廠(State Factory),並大量引進錫蘭裔和印度裔的勞工在那裡幹活。

由於這間州立工廠生產很多磚塊, 因此該處就被取名為Brickfield (磚場)

這就是Brickfield這個沿用百年之英文地名的起源了。(獨立後這個地方也沒有改為馬來地名,可想而知它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

但是,在中文地名而言,Brickfield並不叫「磚場」,而是「十五碑」。這又何解呢?

在馬來西亞這麼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裡,英文/馬來地名和中文地名有所不同,似乎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了。

那到底為何Brickfield在華人的地名規範裡會變成「十五碑」呢?因為算來算去,從吉隆坡最早發展的街道如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量起,到Brickfield,都沒有15 miles(英哩)那麼長。

說到「十五碑」這個地名的由來,就非得要用以下的地圖來解釋了。

原來在1886年之前,從巴生(Klang)到吉隆坡是沒有鐵路的。也就是說,在葉亞來的一生中並沒有見過火車駛進他所開埠的吉隆坡。


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從巴生港口(A點)運輸貨品到吉隆坡(D點),必須經歷陸路和水路才能抵達,這段路程要耗掉3天。

你們可以想像得到嗎?現在我們從巴生港口來到吉隆坡大概一個小時多就可以抵達了,在百多年前,卻需要3天的時間。

當時的民眾,必須先從巴生開始走一段陸路,來到一個叫Damansara (B點)的地方,再轉水路(藍色箭頭路線)坐船,才能抵達吉隆坡(D點)

重點在於,這個叫Damansara (B點)的地方,並不是我們現在所了解,位於八打靈再也的Damansara (白沙羅)。

百多年前,這個叫Damansara (B點)的地方,是一個Damansara River和Klang River兩條河流的交匯處。而這個地方現在稱為Kota Kemuning (哥打肯文寧),也就是我們走KESAS大道,往巴生方向時,所看到的新開發住宅區。這個典故,大家有沒有感覺很驚訝呢?

在當時,由於巴生到吉隆坡的路途遙遠,葉亞來為了縮短兩地的距離,就向英國殖民政府建議興建一段從Damansara (B點)到吉隆坡邊陲地帶(C點)的陸路(紅色箭頭路線)

這段陸路後來葉亞來向英國殖民政府貸款建造,才能於1878年完工。

而從B點到C點的陸路距離,就正好是15英哩。在華人的口語裡,英哩稱為「碑」,所以久而久之,Brickfield這個吉隆坡當時的邊陲地帶就被華人取名為「十五碑」了。

這段歷史的追溯是不是很有趣呢?



(本文撰寫時曾經參考張集強著的《消失中的吉隆坡》以及《英參政下的吉隆坡》。


Sunday, September 23, 2012

吉隆坡消失的蓮藕塘

由於現任政府欲在吉隆坡精武山興建一棟百層的獨立遺產大樓(Menara Warisan Merdeka),並準備從蘇丹街老店底下穿越一條捷運線通往該處,因而引發越來越多的民眾對茨廠街一帶古蹟產生強烈的捍衛意識。

眾所周知,茨廠街和蘇丹街所覆蓋的範圍是吉隆坡的發源地,其歷史的意義非常重大,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巨無霸的產業計劃,而把馬來西亞首都的開埠據點給剷除掉。

隨著這股反對聲音的崛起,也讓我更加殷切的想要去了解和回顧吉隆坡的建都史。

為此,我在上個月的書展就買了兩本由張集強所著的書籍:《消失中的吉隆坡》以及《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來填補我對吉隆坡古蹟歷史背景的欠缺。


基於興趣使然,很快的,我在幾天內就把兩本書給看完了。

透過作者深入淺出的描述,讓我對草創時期的吉隆坡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例如以下這張圖片中的蓮藕塘,你們知道現址是哪裡嗎?


池塘旁還有兩個市民正悠哉閑哉的在釣魚(紅色尖頭所指),這等閒情逸致的生活面貌,估計其拍攝年份是介於1910-1920年之間,距離現在大約100年了。

假如告訴大家,這個環境幽美的池塘就是現在車水馬龍的富都中環車站(Puduraya Sentral),你們會不會很驚訝呢?

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若我們用心去考察,把它最初的面貌還原,確實是件很有趣的事。

然而我卻不認同,政府為了打造吉隆坡成為更先進的大都會,硬生生的把蘇丹街的百年老店讓路給發展。

蘇丹街所有的歷史建築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消失的蓮藕塘呢?

惟有自求多福了。


(備註:富都中環車站從9月22日起已經被政府易名為吉隆坡城市轉型中心大廈(Bangunan UTC)了。)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Premium Rush 超急快遞

《Premium Rush》這部電影是我三個星期前看的,然而當這篇博文刊出時,相信戲已接近下畫了。

老實說,這不是一部大製作電影,會去看的原因,主要是捧男主角Joseph Gordon-Levitt的場。

誰是Joseph Gordon-Levitt?他是近期備受矚目的實力派演員。

第一次看Joseph Gordon-Levitt演戲是前年的《Inception》,雖然不是主角,但當時他的演出,卻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後來,在今年七月份的好萊塢大片《The Dark Knight Rises》中,再次看到他軋上一角,並飾演關鍵性人物「羅賓」的前身,就曉得他在演藝界已經逐漸上位。

結果在一個月後,就看到他首次擔正的電影《Premium Rush》的公映。


《Premium Rush》的劇情並不新鮮,顧名思義,這是一部與時間競賽去救人的電影。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一名單車速遞員,誤打誤撞下,需要在90分鐘內把一封信送到紐約唐人街的一名蛇頭手中,途中一直被一名殺了人的警察的百般阻擾,最後當然是有驚無險的完成任務。


由於片中涉及華人非法運送人口情節,部分場景是在龍蛇雲集的唐人街拍攝,把華人那烏煙瘴氣的非法賭莊一一展現,可以看出賭博真的是華人的劣根性文化,放諸四海皆準,很可悲!

在技巧方面,導演嘗試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取鏡角度來拍攝這部電影,讓觀影者更清楚的了解紐約的城市結構和每個落腳點的路線,加上單車在馬路上馳騁的速度感,這是本片的可取之處。

另外,影片中所採用的時間倒敘或前進敘事手法也很流暢,畫面舖呈有度。


片中飾演Joseph Gordon-Levitt女友的Dania Ramirez那種性感的feel很神似新加坡藝人謝宛諭,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哈哈!


總的來說,這部Joseph Gordon-Levitt首次擔當男主角的電影僅是牛刀小試,接下來值得我們期待的,是他和Bruce Willis一同主演的好萊塢科幻大片《Looper》。


《Looper》即將在九月底上映,被業界視為Joseph Gordon-Levitt邁向好萊塢一線男演員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事實是否如此,我們惟有拭目以待了!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12

好好喝的糖水

先說明,這不是我煲的糖水,而是親戚請我喝的。

由於太好喝了,必須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哈哈!

我不知道這個糖水的名堂,只能嘗試以糖水的食材來取名。我就稱它為「薏米+玉米+沙谷米+地瓜+蜜瓜+波蘿蜜」糖水好了。

好長的名字.......,不過也因為材料多,所以讓味蕾有了新的體驗。


喝的時候,讓糖水中的各種材料在嘴巴內佔滿,慢慢咀嚼,富層次的口感,絕對是人生一大享受。

每一口都讓舌尖真切的感受到每樣食材所富含的天然原味,好滿足哦!

QQ的沙谷米、滑嫩顆粒的薏米、有嚼感的玉米、入口即化的地瓜(番薯)、爽口的蜜瓜,以及切絲的波蘿蜜,含在口裡,讓味蕾隨著食材的大中小形狀、軟硬兼施,一層層的抽絲剝解,再配上甜度適中,由各種食材煲煮融合而成的甘露瓊液,清涼可口之餘,也滋補有益。


老實說,這道甜品我真的不會做,喝過後,唯有在這裡「曬命」一番了,呵呵!



Friday, September 7, 2012

馬六甲最難吃的食物

去馬六甲很多次,也吃過雞場街(Jonker Street)兩家著名的「雞粒飯」很多次,從來都不覺得好吃,其滋味平庸之極。

這次去馬六甲,事前我已經聲明不會再光顧任何一家雞粒飯的館子了,然而最終別無選擇下,還是吃了一頓糟糕透頂、難以下嚥的雞粒飯。

話說,我們第一天抵達古城時就去享用了當地很不錯吃的咖哩叻沙麵以及沙爹朱律。

來到第二天,我們原本想沿著雞場街的小巷弄,去尋訪「知食分子」林金城所介紹的一些古早街頭美食,惟不懂是不是時機不對,還是店家都選擇在開齋節的公假結束後不開業,結果走了好幾條街道,皆遍尋不獲,唯有作罷。

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汗流如柱,肚子又開始打鼓,在沒有辦法下,只好再次溜進之前曾經信誓旦旦說過不想再吃的其中一家雞粒飯館子。

勉強的點了4人份(因為有4個人嘛!)的「雞粒飯」、一盤「叉燒+燒肉」,以及一盤「燒雞+白斬雞」。

原本以為許久沒吃了,其菜餚的水準會有所改善,怎知道我們終究還是「高估」了。

曹操說過,「雞肋」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食物。

照我們的判斷,「雞粒飯」連「雞肋」都不如,可想而知其味道之劣。


叉燒和燒肉,肉質粗硬,咀嚼如蠟,醬汁毫不提味,更是敗筆。其味道連一般小販食攤所賣的叉燒和燒肉都贏不了。


白斬雞和燒雞是嫩滑可口的反義詞,猶如氧化的肉質,沒想到粗糙濫製至如斯田地,不禁令人搖頭嘆息!


雞粒飯還算可以入口,但除了形狀的噱頭,並沒有比一般的雞飯更讓人在味蕾和舌尖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頓飯吃下來,唯一可取的竟然是煎蕊冰(Cendol),無言了!



後記: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不挑食的人,很多時候,朋友說某些食物很難吃,我也可以享用得津津有味,但這道食物太差,連我這關也過不到,真的是名不符實。

並非我道聽塗說,這可是綜合了很多嚐過的朋友所給予的評語而寫的。我們都是愛之深、責之切,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光顧時,食物的品質會有所改進和提升,不再讓我們大失所望。

Saturday, September 1, 2012

古城悠閒之旅

上個星期,趁著馬來人慶祝開齋節的公假,去了一趟古城馬六甲遊玩。

撇除去馬六甲出差公幹的短暫逗留,我發現已經準準4年沒有好好的遊走在古意盎然雞場街(Jonker Street)了。

這次我們就很隨意的在雞場街的巷弄裡溜達,走走吃吃,然後拍拍照,算是一趟悠閒的旅程吧!


發現這裡開了一間製作手工肥皂的店舖,創意應該是源自台灣的。


這個場景以前拍過,這次重遊再拍,哈哈!


沒有pose好擺了,反正就隨便拍囉!


在人家的屋門前,偷騎腳踏車。感覺在演《Premium Rush》,嘻嘻!


這家食肆的店面是以「媒體」為主題。


位於陳禎祿路整排鬆上紅漆的老店最具特色。


攝於鐵匠路的人猿屋(The Orang Utan House)旁。


人猿屋的壁畫是遊客們聚焦停留的景點之一。


這次在馬六甲拍下的照片不多,也只有這幾張可以和大家分享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