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26日當天,我人正好在香港,準備搭飛機回馬,但卻在抵達赤鱲角國際機場時受到通知班機會延誤5小時起飛。
我和朋友都不曉得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機場服務員還個別給了我們一張食物禮券,告訴我們可以在等候的當而,在機場的任何餐廳享用午/晚餐,作為班機誤點的賠償。
既然有多餘的時間可以在香港機場溜達,我們就趁機在機場內閒逛和進餐,完全沒想到當時在蘇門答臘北部的海岸外已經發生了一個足以席捲半個地球的南亞大海嘯。
更沒預料到,當我們在機場內優遊自在之際,許多遭南亞大海嘯波及的地區已經陷入了水深火熱中。
而我們是遲至返抵吉隆坡國際機場後,才曉得航班的延誤乃和這起駭人的天災有關。
回國後,縱使當時的電視頻道和報章都不斷的把各災區現場的圖像實況一一展現,雖然深表同情,卻怎麼也無法深切的體會到遇難者的心情和恐懼。
直到8年後的今天,一部叫《The Impossible》的電影,把一個西班牙遇難家庭血淋淋的真實故事起承轉合的曝露在我們眼前,才真切的觸動到心靈中那股震盪。
電影的驚動點並不是那鬼斧神工的海嘯畫面,而是遇難者在流離失所中心繫親人的真情流露和勇敢活下去的積極心態。
雖然找來兩名國際知名的演員Ewan McGregor和Naomi Watts擔綱演出,但本片的劇情鋪排卻沒有應用好萊塢那慣有的每三分鐘一個破爆點來刺激觀眾感官的特效伎倆,反而用了平實的紀事敘述手法來描繪遇難者遭逢巨變後的心情轉折,這才是電影中最具感染力和憾動人心的核心部分,編導的功力值得嘉許。
演員方面,Naomi Watts演繹精彩,從開始的不顧危險勇救大兒子,到後來躺在病床上的氣若游絲,演技富層次感,已經不是當年在電影《King Kong》裡扮演花瓶女主角的那個她了。
戲中的三個孩子,大兒子沉穩、二兒子懂事、三兒子乖巧,當他們失散後,經歷層層波折,再與父親重聚抱頭痛哭的一幕,相信已經讓許多觀眾眼眶泛淚吧!實在太感人了!
《The Impossible》拍出了「海嘯無情,人間有愛」的紀實情境,災難後人與人之間的守望相助精神,是人性光輝的真摯寫照。
一部好的電影無需刻意煽情,只要感動位鋪呈得宜,就已足矣。
(後記:恭喜Naomi Watts憑此片獲本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能否得獎,有待2月25日揭曉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3 comments:
我个人也很喜欢这部电影,我也有写下这部电影的观后感。迟些在 post 上来...
我们今天也在Pavilion看了。真的是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我差不多每一个画面都在拭眼泪的…T^T
巨蟹男;
期待你的分享!
vincent:
很難得你看到哭了!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