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沒有國家概念的年代,
華人統稱
東南亞為
南洋,而
馬來人則稱之為
Nusantara。
當時,Nusantara指的是
印尼、馬來西亞、泰南、菲南群島、新加坡島、汶萊和東帝汶等幾個傳統馬來人生活的地理文化區域。
15-16世紀在馬六甲蘇丹王朝最鼎盛時,
馬來語成為整個區域的
通用語(lingua franca),覆蓋範圍
北至泰國及菲律賓南部,南至澳洲的聖誕島。
馬來語和印尼語原本就是同一語言,好比華人的廣東話和客家話,或英語(British English)和美語(American English)的關係。使用馬來語和印尼語的人,基本上是可以彼此溝通的。
但隨著Nusantara區域在19世紀被英國和荷蘭兩大政體分割成兩個不同的殖民地,再於20世紀中葉馬來亞和印尼個別獨立後,書寫、拼音系統和詞彙上的改變,造成同源流的語言產生了很多的差異。
這次去到巴里島,特別留意了這點,在此與大家分享。
在馬來西亞,
印度廟宇我們稱為
Kuil,但在印尼則使用
Pura,以下的Pura Goa Gajah,就是一例。

在馬來文裡,我們沒有借用英語的Department,印尼則用了源自英語的
Departemen來代表
部門,我們這裡是用
Jabatan/Kementerian。
再看另外一個字,
旅遊在馬來文裡,我們是使用
Pelancongan,但印尼卻用了一個我們從來沒有看過的詞彙
Pariwisata。

而這個Pariwisata字眼,竟然還有另一個解釋,它們的旅遊巴士全部寫上Bus Pariwisata,我猜測它的意思和馬來文的Bas Pesiaran是一樣的(請看下圖)。注意它的巴士字眼,也和我們不同哦!

再看看以下這張海報的文字,馬來文沒有kolaborasi和disponsori這兩個字眼,我們一般上是使用gabungan(結合)以及ditajai(贊助)。還有,我發現印尼語似乎沒有用tiket(票)這個英譯字,反而用了一個我們不懂的karcis字眼。

我也從他們的日曆中察覺到,我們使用的
Isnin(星期一),他們叫
Senin;
Khamis(星期四)他們用
Kamis;還有
Jumaat(星期五),他們稱為
Jumat。

我們的茄汁是
Sos Tomato,在印尼則變成
Saus Tomat,好奇怪的拼音。

在商場看到這個促銷牌
Berlaku Kupon Potongan,原來
Berlaku也可以這樣用法,這裡的意思應該是說
折扣券有效使用吧!

再來這個,他們的辦公室都用
Kantor字眼,例如
Kantor Penerbangan(航空辦公室)、
Kantor Pos(郵政局)。我們這裡可是用
Pejabat Penerbangan、Pejabat Pos的。
以下這個Performa我們是用Prestasi(表現)、Kondisi我們用Keadaan(狀況)吧!

還有很多我觀察到的詞彙,我沒有拍到照片,例如: (每行的第一個字為印尼文、第二個字為馬來文)
Parkir = Perletakan (停放)
Kamar Kecil = Tandas (廁所)
Telkom = Telekom (電訊)
Mobil= Kereta (汽車)
Taksi = Teksi (的士)
Warung = Gerai Makanan (小食店)
Plia = Lelaki (男生)
Gratis = Percuma (免費)
Polisi = Polis (警察)
Kanker = Penyakit Barah (癌症)
然而,最令我吃驚的是以下這個Pintu Darurat。在馬來西亞,只有戒嚴或緊急狀態,我們才用Darurat這個字眼。在印尼Pintu Darurat竟然是用來比喻逃生門,好誇張哦!還是我們的Pintu Kecemasan比較文雅。

我舉出上述例子,主要是讓大家有機會去印尼時,可以
先了解一下當地的語言,這樣就可以更快的融入當地的文化中了。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