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October 29, 2012

我得獎了!

入圍了第六屆大馬中文部落格祭的「最佳時事部落格」,卻因為頒獎禮落在10月27日而令我陷入兩難的局面。

我真的很想出席這次的頒獎禮,可惜日期和時間都撞正了BigBang演唱會。

由於早在兩個月前我就買了BigBang演唱會的入門票,在魚與熊掌的考量下,最終還是決定去觀賞韓國最紅天團的演出。

至於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我唯有選擇出席下午舉行的「快樂攝影展」和「漫畫講座會」。


顧名思義,「快樂攝影展」所展出的都是以「快樂」為題材的圖像。每一張皆屬上乘佳作,非常的有意境,很精彩!


基於趕時間,我無法聽完三場的講座,只聽了第一場即匆匆離席,以便回家更衣後前往默迪卡體育場出席BigBang的演唱會。

怎麼也沒料到,晚上時刻,在等待演唱會開場的當兒,就接到博友JeromeFu傳來的短訊,告知我獲獎的好消息,令我難以置信!

在此得要再次感謝JeromeFu (圖下左一),代我上台領獎。


無法親自領獎,是有點小遺憾啦,但人生何處不遺憾?也許有遺憾才是完美的人生,我只能用平常心來看待了。


人生也太奇妙了,之前我三度入圍「最佳音樂部落格」,都沒得獎。今年首度入圍「最佳時事部落格」卻得獎了。無論如何,還是要衷心感謝評委們肯定了我的文筆。


後記:寫部落格將近5年,我得到最多的其實是珍貴的友誼。能夠在部落格透過文字認識到許多來自不同領域的朋友,大家一起互動交流,這才是最教人動容的。我想,部落格的確豐富了我們每個博友的人生!


Wednesday, October 24, 2012

直到世界盡頭的林丹

繼年頭看完李宗偉的自傳《敗者為王》後,相隔約半年,又讀畢林丹的自傳《直到世界盡頭》,我把當今羽壇兩大巨頭的著作都覽閱遍了。

若比較兩本著作,其實各有千秋,皆因兩人的生活和成長背景不同,文筆肯定有差異。

李宗偉以平鋪直敘的回憶手法呈現,沒有太多華麗的詞藻。而林丹則寫得較細膩,枝節的描述也較豐富。總的來說,兩本都具可讀性。


林丹出生於中國福建省龍岩市的上杭縣,一個很小的縣城。以下是滿月照,嬰兒樣子和長大後沒有什麼差別,尤其是眼睛。


這張照片,留著長長的頭髮,很像女生。


4歲時,和父母攝於廈門。


林丹9歲就被選拔進入福建省體校,從此開啟了離鄉背井的日子。

小小的年紀,就離開父母,住進了距離家鄉300多公里外的福州,過著集體的寄宿生活。除了要照顧自己,也要幫學長洗碗、洗衣服,環境逼使下,很早就學會獨立了。

當時的他,上午讀書,下午訓練,一周只休息星期日。

我想大家都知道,這是中國培訓運動員的一種制度,必須從小開始。不像馬來西亞,這裡的父母肯定不放心,也不捨得把9歲的孩子丟到體育學校去受苦。

我們的李宗偉也要到了17歲才進入吉隆坡的國家羽球學院就讀和訓練,這就是中國和大馬在培訓運動員的不同之處。

下圖為長高後的林丹和父母合影。


很多人都知道林丹曾經當過兵,所以後來每次在國外贏得比賽,都會向觀眾行敬禮。

到底是怎麼樣的情況下會進入軍隊的呢?

原來在12歲的時候,他沒有被福建隊選中,無法晉升省級的羽球隊,當時的他很失望。

然而,當上天給我們鎖上一道門的時候,卻總會為我們開啟另一道門。

在陰錯陽差下,他竟然被軍隊旗下的羽球隊(中國稱為八一隊)招攬下來,就此當了兵。

圖下為剛當兵時,個子不到150公分的林丹,穿起鬆鬆的軍服。


當兵時的隊友,紅圈的是林丹。


林丹志比天高的氣度,我想應該是天生的,你們看他拍照的動作就曉得了。


長大後,憑著永不服輸的態度,用羽毛球征服的何止是一棟高樓,而是全世界最強的超級丹。


林丹在17歲的時候才僥倖被選上晉級到北京的國家隊。

中國國家隊的制度非常殘酷,初初報到的隊員必須住在宿舍公寓的地下室,當參加比賽獲得好成績後才能升上地面層居住。而一旦成績退步,就得搬回到地下室居住。

地下室陰暗潮濕,衛生間是共用的。面對如此強烈的空間壓迫感,隊員們的心理是充滿壓抑的,惟有打好比賽,不斷爭取榮譽,才不會被淘汰出局。這種強者生存的法則,只能用不近人情來形容。

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許許多多的運動員,能夠擁有出色表現,都是在如此煎熬難堪的環境下培育出來的。

林丹是目前世界上擁有最多全滿貫的羽球運動員,成就無人可及。


既生瑜,何生亮。在當今羽壇,既生偉,何生丹。林丹在書中強調,因為有馬來西亞李宗偉這等強勁的對手,才能造就他目前所擁有的全滿貫紀錄和成功。這句話,令我們既感嘆也感慨,唉!

其實,在林丹的自傳中,雖然很多章節的字裡行間,都有提到李宗偉,但卻沒有單獨篇幅細述兩人的對決和亦敵亦友的關係,反而另兩大羽壇天王:印尼的道菲和丹麥的彼特蓋德則有個別專屬的章節集中描寫。

這意味著什麼呢?難道他要留下伏筆,他和李宗偉的對決還未完結?而道菲和彼特蓋德兩人則可以總結了?


書中當然也很詳盡的描述了他和謝杏芳從相識到結婚的過程。謝杏芳因年齡和身高都比他大,因此被譽為羽壇的「神鵰俠侶」。


後記:書中有兩個段落很有趣,值得與大家分享。

其一,2004年雅典奧運前夕,中國羽球隊到毛澤東的故里進行集訓,集訓完畢後,隊友到毛家祖墳祭拜,林丹留在巴士上沒跟去,而且還在廣場上對毛澤東的銅像開了個玩笑,結果在雅典奧運,他第一輪就出局了。後來,每逢出國打重要賽事,中國隊都會去毛家祖墳祭拜祈福。經過毛主席庇祐的中國隊,贏的機率真的變高了,很神奇。

其二,2004年中國隊在時隔14年後重奪湯姆斯杯冠軍,在慶功時,隊友把香檳倒入湯姆斯杯中,一同舉杯暢飲,那是多麼的豪邁和海量啊!


Friday, October 19, 2012

小孩枕頭的味道

除了之前我提及的「爛痂」之外,我也很喜歡聞小孩的枕頭,哈哈!


小孩的枕頭,沾有奶水味、口水味、淚水味、嬰兒體味等等,是一種渾然天成綜合香味,我從小就很愛聞、很愛嗅。

每次去到有小孩的家,若看到他們的枕頭,我總會情不自禁的拿來聞一聞,而圖中這種剛剛洗乾淨的枕頭是最不好聞的,因為把「好味道」都洗掉了,呵呵!


Wednesday, October 10, 2012

中秋聚餐吃福州月餅

雖然中秋節已經過了超過一個星期,但我們幾個博友(FufuAnsonJson)還是在百忙中抽空來了一場聚會。

10月9日的晚上,我們相聚在萬達廣場(One Utama Shopping Mall),除了閒話家常,還有特別品嚐Anson從家鄉實兆遠(Setiawan)帶來的「福州月餅」


印象中這是我第一次吃到「福州月餅」,紅色的商號紙,用塑膠繩子綑綁著,很傳統、很古早的包裝。

根據Anson說,這家紹華餅家是其家鄉的老字號。


你們看福州月餅的賣相,完全顛覆了我們一般在市面上吃到的廣式月餅的模樣。


它的形狀不大,感覺是純手工製造的。


裡面的餡料不是蓮蓉,也沒有蛋黃,味道有點像金腿,卻又不盡然類似,口感很鬆軟,不黏牙,確實好吃。


除了「福州月餅」,實兆遠民眾在中秋節也會買以下這種「禮餅」來送禮。


這款禮餅的味道也很特別,有點像核桃酥,但卻沒有後者的硬度,給我的感覺是鬆脆「曲奇」版的核桃酥,非常不錯。


後記:馬來西亞的華裔早年因籍貫而聚居,個別醞釀出獨一無二的地方風味美食,若細心去發掘,不難找到許多傳統的飲食料理,讓我們大快朵頤。在此再次感謝Anson,帶給我們如此道地的福州小吃,豐富我們的味蕾體驗。



Thursday, October 4, 2012

第四度入圍大馬中文部落格祭

10月2日,星期二的傍晚,接到博友進川在面子書的通知,才曉得我入圍了「2012第六屆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時事部落格」獎項。

真的很開心,這是我繼2008、2009和2010年之後,再次入圍這項馬來西亞中文部落格界的年度盛典!


所不同的是,前三次乃入圍「最佳音樂部落格」,而這次則入圍「最佳時事部落格」。因此,當接到消息的那一刻,說實在的,的確有點難以置信。

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評審的青睞,讓我再度有機會「以文會友」。

自4年前的308大選後,國內的局勢發展,以及民運的崛起,已促使身為馬來西亞公民的我們有了更多的思考空間和發言管道。

我思故我寫,無疑的,近兩年來,我確實多發表了一些有關大馬時事動態的文章。而這些文章,若真的獲得博友的共鳴,足讓我聊以安慰了。

跟過去一樣,我還是會以平常心的態度來面對這次的入圍。


[附錄]

以下是入圍本屆大馬中文部落格祭「最佳時事部落格」獎的文章,讓大家重溫。

文章一:看清藍秤的朝三暮四政策

文章二:參與428黃綠集會有感而發

文章三:2010年馬來西亞人口調查報告(分析一) 

Friday, September 28, 2012

吉隆坡「十五碑」的由來

有關吉隆坡開埠的歷史,文獻中所提及的人物總離不開華人甲必丹葉亞來、當時雪蘭莪州蘇丹的女婿東姑古丁(Tengku Kudin),以及英國殖民政府。

1860至1870年期間,馬來皇族因為需要苦力到巴生河(Klang River)與鵝嘜河(Gombak River)的交集處協助開採錫礦,因而引進了大量的華人勞工。

葉亞來就是在那個時候來到這個後來被稱為吉隆坡(Kuala Lumpur)的沼澤地帶,開始經營礦場,並於1868年成為當地的第三任華人甲必丹。

由於葉亞來曾經協助東姑古丁平息馬來皇族的內戰,並且屢次把戰火中遭受破壞的吉隆坡重新建設起來,因此獲得後者的賞識而成功取得雪蘭莪大部分地區的採礦權。

在葉亞來管轄時期的吉隆坡雖然很繁華,但卻是個只有木屋、沒有自來水和電流供應的城鎮。

以下是1880年拍攝的吉隆坡市景,大家可以看到,當時的吉隆坡市區就只有幾排簡陋的木造建築物,範圍也不大,和現在的吉隆坡比較起來,可說是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對當時的市區格局來說,這裡已經是馬來半島最欣欣向榮的地方了。

英國殖民政府看準了吉隆坡的發展潛能,而毅然於1880年,把雪蘭莪政府的行政機關從巴生搬來吉隆坡,這是吉隆坡邁向現代城市發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1883年,在雪蘭莪第三任參政司(Resident)瑞天咸(Frank Swettenham)的管轄下,他要求吉隆坡所有的木屋重建成磚屋。

從1884年起,吉隆坡才開始有磚屋的出現。

很遺憾的是,作為開埠功臣的葉亞來,縱使富甲一方,卻從沒住過磚屋。他在1885年去世時,吉隆坡的市容還是以木屋為主。

葉亞來去世後,英國殖民政府為了應付建造磚屋的需求,在吉隆坡的邊陲地帶興建一間供應建築材料的州立工廠(State Factory),並大量引進錫蘭裔和印度裔的勞工在那裡幹活。

由於這間州立工廠生產很多磚塊, 因此該處就被取名為Brickfield (磚場)

這就是Brickfield這個沿用百年之英文地名的起源了。(獨立後這個地方也沒有改為馬來地名,可想而知它背後所蘊含的歷史意義。)

但是,在中文地名而言,Brickfield並不叫「磚場」,而是「十五碑」。這又何解呢?

在馬來西亞這麼一個多元種族的國家裡,英文/馬來地名和中文地名有所不同,似乎大家已經司空見慣了。

那到底為何Brickfield在華人的地名規範裡會變成「十五碑」呢?因為算來算去,從吉隆坡最早發展的街道如蘇丹街和茨廠街一帶量起,到Brickfield,都沒有15 miles(英哩)那麼長。

說到「十五碑」這個地名的由來,就非得要用以下的地圖來解釋了。

原來在1886年之前,從巴生(Klang)到吉隆坡是沒有鐵路的。也就是說,在葉亞來的一生中並沒有見過火車駛進他所開埠的吉隆坡。


在那個交通不發達的年代,從巴生港口(A點)運輸貨品到吉隆坡(D點),必須經歷陸路和水路才能抵達,這段路程要耗掉3天。

你們可以想像得到嗎?現在我們從巴生港口來到吉隆坡大概一個小時多就可以抵達了,在百多年前,卻需要3天的時間。

當時的民眾,必須先從巴生開始走一段陸路,來到一個叫Damansara (B點)的地方,再轉水路(藍色箭頭路線)坐船,才能抵達吉隆坡(D點)

重點在於,這個叫Damansara (B點)的地方,並不是我們現在所了解,位於八打靈再也的Damansara (白沙羅)。

百多年前,這個叫Damansara (B點)的地方,是一個Damansara River和Klang River兩條河流的交匯處。而這個地方現在稱為Kota Kemuning (哥打肯文寧),也就是我們走KESAS大道,往巴生方向時,所看到的新開發住宅區。這個典故,大家有沒有感覺很驚訝呢?

在當時,由於巴生到吉隆坡的路途遙遠,葉亞來為了縮短兩地的距離,就向英國殖民政府建議興建一段從Damansara (B點)到吉隆坡邊陲地帶(C點)的陸路(紅色箭頭路線)

這段陸路後來葉亞來向英國殖民政府貸款建造,才能於1878年完工。

而從B點到C點的陸路距離,就正好是15英哩。在華人的口語裡,英哩稱為「碑」,所以久而久之,Brickfield這個吉隆坡當時的邊陲地帶就被華人取名為「十五碑」了。

這段歷史的追溯是不是很有趣呢?



(本文撰寫時曾經參考張集強著的《消失中的吉隆坡》以及《英參政下的吉隆坡》。


Sunday, September 23, 2012

吉隆坡消失的蓮藕塘

由於現任政府欲在吉隆坡精武山興建一棟百層的獨立遺產大樓(Menara Warisan Merdeka),並準備從蘇丹街老店底下穿越一條捷運線通往該處,因而引發越來越多的民眾對茨廠街一帶古蹟產生強烈的捍衛意識。

眾所周知,茨廠街和蘇丹街所覆蓋的範圍是吉隆坡的發源地,其歷史的意義非常重大,我們不能因為一個巨無霸的產業計劃,而把馬來西亞首都的開埠據點給剷除掉。

隨著這股反對聲音的崛起,也讓我更加殷切的想要去了解和回顧吉隆坡的建都史。

為此,我在上個月的書展就買了兩本由張集強所著的書籍:《消失中的吉隆坡》以及《英參政時期的吉隆坡》,來填補我對吉隆坡古蹟歷史背景的欠缺。


基於興趣使然,很快的,我在幾天內就把兩本書給看完了。

透過作者深入淺出的描述,讓我對草創時期的吉隆坡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例如以下這張圖片中的蓮藕塘,你們知道現址是哪裡嗎?


池塘旁還有兩個市民正悠哉閑哉的在釣魚(紅色尖頭所指),這等閒情逸致的生活面貌,估計其拍攝年份是介於1910-1920年之間,距離現在大約100年了。

假如告訴大家,這個環境幽美的池塘就是現在車水馬龍的富都中環車站(Puduraya Sentral),你們會不會很驚訝呢?

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中,若我們用心去考察,把它最初的面貌還原,確實是件很有趣的事。

然而我卻不認同,政府為了打造吉隆坡成為更先進的大都會,硬生生的把蘇丹街的百年老店讓路給發展。

蘇丹街所有的歷史建築會不會成為下一個消失的蓮藕塘呢?

惟有自求多福了。


(備註:富都中環車站從9月22日起已經被政府易名為吉隆坡城市轉型中心大廈(Bangunan UTC)了。)

Sunday, September 16, 2012

Premium Rush 超急快遞

《Premium Rush》這部電影是我三個星期前看的,然而當這篇博文刊出時,相信戲已接近下畫了。

老實說,這不是一部大製作電影,會去看的原因,主要是捧男主角Joseph Gordon-Levitt的場。

誰是Joseph Gordon-Levitt?他是近期備受矚目的實力派演員。

第一次看Joseph Gordon-Levitt演戲是前年的《Inception》,雖然不是主角,但當時他的演出,卻讓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後來,在今年七月份的好萊塢大片《The Dark Knight Rises》中,再次看到他軋上一角,並飾演關鍵性人物「羅賓」的前身,就曉得他在演藝界已經逐漸上位。

結果在一個月後,就看到他首次擔正的電影《Premium Rush》的公映。


《Premium Rush》的劇情並不新鮮,顧名思義,這是一部與時間競賽去救人的電影。Joseph Gordon-Levitt飾演一名單車速遞員,誤打誤撞下,需要在90分鐘內把一封信送到紐約唐人街的一名蛇頭手中,途中一直被一名殺了人的警察的百般阻擾,最後當然是有驚無險的完成任務。


由於片中涉及華人非法運送人口情節,部分場景是在龍蛇雲集的唐人街拍攝,把華人那烏煙瘴氣的非法賭莊一一展現,可以看出賭博真的是華人的劣根性文化,放諸四海皆準,很可悲!

在技巧方面,導演嘗試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的取鏡角度來拍攝這部電影,讓觀影者更清楚的了解紐約的城市結構和每個落腳點的路線,加上單車在馬路上馳騁的速度感,這是本片的可取之處。

另外,影片中所採用的時間倒敘或前進敘事手法也很流暢,畫面舖呈有度。


片中飾演Joseph Gordon-Levitt女友的Dania Ramirez那種性感的feel很神似新加坡藝人謝宛諭,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哈哈!


總的來說,這部Joseph Gordon-Levitt首次擔當男主角的電影僅是牛刀小試,接下來值得我們期待的,是他和Bruce Willis一同主演的好萊塢科幻大片《Looper》。


《Looper》即將在九月底上映,被業界視為Joseph Gordon-Levitt邁向好萊塢一線男演員里程碑的重要作品,事實是否如此,我們惟有拭目以待了!



Thursday, September 13, 2012

好好喝的糖水

先說明,這不是我煲的糖水,而是親戚請我喝的。

由於太好喝了,必須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哈哈!

我不知道這個糖水的名堂,只能嘗試以糖水的食材來取名。我就稱它為「薏米+玉米+沙谷米+地瓜+蜜瓜+波蘿蜜」糖水好了。

好長的名字.......,不過也因為材料多,所以讓味蕾有了新的體驗。


喝的時候,讓糖水中的各種材料在嘴巴內佔滿,慢慢咀嚼,富層次的口感,絕對是人生一大享受。

每一口都讓舌尖真切的感受到每樣食材所富含的天然原味,好滿足哦!

QQ的沙谷米、滑嫩顆粒的薏米、有嚼感的玉米、入口即化的地瓜(番薯)、爽口的蜜瓜,以及切絲的波蘿蜜,含在口裡,讓味蕾隨著食材的大中小形狀、軟硬兼施,一層層的抽絲剝解,再配上甜度適中,由各種食材煲煮融合而成的甘露瓊液,清涼可口之餘,也滋補有益。


老實說,這道甜品我真的不會做,喝過後,唯有在這裡「曬命」一番了,呵呵!



Friday, September 7, 2012

馬六甲最難吃的食物

去馬六甲很多次,也吃過雞場街(Jonker Street)兩家著名的「雞粒飯」很多次,從來都不覺得好吃,其滋味平庸之極。

這次去馬六甲,事前我已經聲明不會再光顧任何一家雞粒飯的館子了,然而最終別無選擇下,還是吃了一頓糟糕透頂、難以下嚥的雞粒飯。

話說,我們第一天抵達古城時就去享用了當地很不錯吃的咖哩叻沙麵以及沙爹朱律。

來到第二天,我們原本想沿著雞場街的小巷弄,去尋訪「知食分子」林金城所介紹的一些古早街頭美食,惟不懂是不是時機不對,還是店家都選擇在開齋節的公假結束後不開業,結果走了好幾條街道,皆遍尋不獲,唯有作罷。

在熱辣辣的太陽底下,汗流如柱,肚子又開始打鼓,在沒有辦法下,只好再次溜進之前曾經信誓旦旦說過不想再吃的其中一家雞粒飯館子。

勉強的點了4人份(因為有4個人嘛!)的「雞粒飯」、一盤「叉燒+燒肉」,以及一盤「燒雞+白斬雞」。

原本以為許久沒吃了,其菜餚的水準會有所改善,怎知道我們終究還是「高估」了。

曹操說過,「雞肋」乃「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食物。

照我們的判斷,「雞粒飯」連「雞肋」都不如,可想而知其味道之劣。


叉燒和燒肉,肉質粗硬,咀嚼如蠟,醬汁毫不提味,更是敗筆。其味道連一般小販食攤所賣的叉燒和燒肉都贏不了。


白斬雞和燒雞是嫩滑可口的反義詞,猶如氧化的肉質,沒想到粗糙濫製至如斯田地,不禁令人搖頭嘆息!


雞粒飯還算可以入口,但除了形狀的噱頭,並沒有比一般的雞飯更讓人在味蕾和舌尖上留下深刻的印象。


整頓飯吃下來,唯一可取的竟然是煎蕊冰(Cendol),無言了!



後記: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個不挑食的人,很多時候,朋友說某些食物很難吃,我也可以享用得津津有味,但這道食物太差,連我這關也過不到,真的是名不符實。

並非我道聽塗說,這可是綜合了很多嚐過的朋友所給予的評語而寫的。我們都是愛之深、責之切,希望下次有機會再光顧時,食物的品質會有所改進和提升,不再讓我們大失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