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13, 2011

來自火星的好音樂

來到九月份,2011年已走過了四分之三,而唯一一張可以讓我從年頭至今反覆不斷重聽的英文專輯,就只有Bruno Mars《Doo-Wops & Hooligans》


Bruno Mars,俗稱火星人,一出道就憑著首張專輯,大受好評而鋒芒畢露,並贏得本屆格林美音樂獎最佳男歌手榮銜!


一張專輯只要有一首唱至街知巷聞的好歌,就已經是成功了一半。若有三首流行曲的話,就穩賺了吧!

而Bruno Mars的這張專輯則出現了至少7首今年以來點播率傳唱度持續不下的金曲,堪稱2011年最當紅不讓的新人。

《Marry You》、《Grenade》、《Just The Way You Are》、《Talking To The Moon》、《The Lazy Song》、《Count On Me》《Somewhere In Brooklyn》《Liquor Store Blues》,幾乎整張專輯的歌曲都被傳唱到爆,耐聽度達百分百,所涵蓋的曲風包括雷鬼、嘻哈、靈魂、節奏藍調和搖滾樂,展現多樣化的旋律和面貌,教人驚喜連連。

在此,我也不想寫太多,畢竟有聽英文歌的朋友,沒有理由不懂Bruno Mars這個現今最灸手可熱的名字,以及其非常討喜和感染力強的創作。


(後記:這是我在部落格裡寫得最短、最簡單的碟評,因為這張專輯已經推出將近一年,大部分的歌曲大家也耳熟能詳,無需我贅述了。其實我只想分享這9個月來,我對這張專輯的鍾愛程度而已!)


Sunday, September 11, 2011

《The Star》複刻版有驚喜

配合英文《星報》(The Star)創刊40週年,該報從2011年9月9日起,一連40天,增設複刻版面,讓讀者回顧4個年代的重點新聞和排版設計轉變。

從中,讀者也可以窺探大馬當年的人文風貌與社會變遷。

以下就是《星報》的創刊號,看70年代的排版風格和今天有什麼差別?唯一沒變的,是它紅色反白的報頭吧!


當年時髦的少女向報販購買報紙的情況。看她們的衣著打扮,多retro啊!


當翻閱新聞版時,會看到一些“舊聞”完整複製重現,真的有意料之外的驚喜呢!這個巧妙的構思很讚!

一來,新舊版面可以作一個對比。二來,也可以讓我們了解當代的事與物。


當年《星報》只是檳城的一份地方小報,後來才拓展成為全國性的報紙。創刊初期它每天都會刊登一位畫頁女郎的照片作號召,以吸引讀者購買。


舊聞安插在新聞版面內。



這就是以前的電視和電台節目表,當年只有Network 1和Network 2而已(就是後來的TV1和TV2),和今天我們擁有7個無線頻道以及無數的有線頻道比較,當年的娛樂資訊是何等的貧乏。


編輯還特別強調,當年創刊號的電台節目表把“麗的呼聲”的英文字母打錯了。

事隔多年,“麗的呼聲”已經走入了歷史長河。它就是今天“988”電台的前身。


再看看當年的電影廣告,看到是什麼戲嗎?

是舊版的《人猿星球》(Planet of The Apes)呢!


在每一篇複刻版的下方,都會有“編輯小註腳”,讓大家更了解舊聞的背後故事。


我不是幫《星報》打廣告,只是想和大家分享該報這次配合創刊40週年所做的版面安排真的很不賴!


(後記:《星報》雖然目前還是馬來西亞最大的英文報章,但其銷量已無復當年勇,日銷從30萬份跌至25萬,和第一大中文報章《星洲日報》的日銷逾40萬份相比,差距越來越大。)


Friday, September 9, 2011

被李宗盛靈魂侵蝕的楊宗緯

睽違3年,楊宗緯推出第二張專輯,第一波主打歌《那個男人》一個月前就在各電台狂播。這首韓國譯曲,歌詞蕩氣迴腸、旋律淒美哀怨,擾動人心,也因此令一眾歌迷非常的期待其新專輯的面市。

然而,當專輯推出後,聽完了整張專輯,歌迷應該會產生若有所失、不知所措的感覺。為何這樣呢?

原本以為專輯交給李宗盛製作,會發掘出楊宗緯更深層的個人聲音特質和更豐富的音樂元素,沒想到,整張專輯除了排在最後一首當bonus track處理的韓國譯曲《那個男人》之外,前面的10首原創作品都找不到一貫的楊宗緯特色,反而聽到一個被李宗盛靈魂侵蝕的楊宗緯。

更諷刺的是,專輯明明叫《原色》,整個氛圍卻是製作人李宗盛的“原色”。


專輯裡李宗盛包辦了6首半的詞、1首曲以及和御用多年的大馬音樂人Mac Chew合寫2曲。再加上共有9首歌曲交由Mac Chew編曲,也難怪會出現如此統一的李宗盛特色。

不僅如此,楊宗緯的唱法也很李宗盛,那種吊兒郎當、隨性的演繹技巧,彷彿在聽一個歷盡滄桑的中年男人李宗盛在唱歌。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見仁見智了。

這不是一張一聽就會喜歡的專輯。它,很內斂、很沉穩、很深邃,需要時間的沉澱,細細品嚐,濃郁的情感才會慢慢的滲透出來。

我也是聽了三、四回後,才從排斥中逐漸去接受楊宗緯這次的改變。游刃有餘的唱功、細膩的情緒掌控,真的是要耐心去聆聽,方能融入其中,進而達到回味再三的境界。


只是,聽到最後,我到底是要聽楊宗緯唱歌,還是李宗盛唱歌,把自己也給搞糊塗了,這算是敗筆嗎?


Wednesday, September 7, 2011

分“柑”同味

今年農曆新年把幾顆蘆柑擺在辦公室的座位旁,打算慢慢吃。

結果吃剩一顆,也就隨緣的讓它擱在那裡..........

八、九個月後的今天,它依然駐守在原有的崗位,慢慢的收縮,越來越輕巧。

反正它也不妨礙地方,就讓它繼續的待在那裡默默的陪我上班吧!

一同打拼,分“柑”同味


(後記:明年的農曆新年,它應該還在的.......)

Sunday, September 4, 2011

書中自有黃金屋,還是顏如玉?

往KLCC的第六屆海外華文書市走一趟,兩百大元飛走,換回了厚甸甸的九大著作。


這還不是重點。

重點是,我二月底在台灣買回來的書還沒看完,未來一年我能夠消化掉這堆“黃金屋”麼?

天曉得囉!!!


*****


宋真宗(趙恒)《勵學篇》

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Friday, September 2, 2011

鄰居送的開齋節美食

每年的開齋節,隔壁的馬來鄰居都會送一些美食給我們享用,而我在華人新年的時候,也會送蘆柑作為回禮,這種禮尚往來的睦鄰精神,已經貫徹好幾年了。

馬來鄰居送過來的食物年年都略有不同,會帶給我驚喜,例如亞參叻沙(Asam Laksa)、椰槳飯(Nasi Lemak)、糕點、酸辣米粉(Mee Siam)、黃薑飯(Nasi Kunyit)等等。

今年他們則請我們吃印度香飯(Nasi Briyani)以及特色小糕點



這頓溫馨的佳節美食,真的很美味

各種族間和睦共處的模式,自600年前馬六甲王朝以降,就已在民間約定俗成了。彼此包容和諒解是大馬多元種族、多元文化社會的特色,切莫因為那一小撮沙文主義的政棍而搞砸了數百年來所建立的融洽關係。

其實我很喜歡馬來人慶祝開齋節的問候語“Maaf Zahir dan Batin”,寬恕的美德在於原諒我們外在(Physically)內在(Mentally)的過錯。反之,我們華人在農曆新年的祝賀語“恭喜發財”就庸俗得多了。

(後記:由於顧慮到Halal的禁忌,農曆新年我都獨沽一味的送蘆柑給我的馬來鄰居,反而他請我吃的開齋節美食則年年不同,真的很不好意思的說!)


Wednesday, August 31, 2011

經濟實惠的韓國餐

最近無意中在首邦市(USJ)的大班(Taipan)商業區找到一家還不錯的韓國餐館,店名叫《Han Woo Ri》的。

喜歡它的原因除了食物水準OK之外,也包括價格相宜、經濟實惠,哈哈!

怎麼說呢?

它中午時段推出的套餐,包含一個主菜和六道小菜,只需RM15淨價,無需付6%服務稅和10%政府稅。

小菜如下:

1. 泡菜


2. 青菜


3. 馬鈴薯泥


4. 茄子


5. 炒江魚仔


6. 蛋


6樣小菜吃完還可以添加,不另收費。

以下就是我選擇的主菜:韓式烤豬肉片,份量好大,吃到我好飽!


套餐也包括白飯和湯。


還有韓式薏仁涼茶,裡面含有淡淡的人蔘味道,好喝!


最後,還附上飯後果:西瓜。


而以下這個韓式烤雞肉,則是我對上一次吃套餐時所叫的主菜。


再給大家看看這家韓國餐館的裝潢擺設。


《Han Woo Ri》位於2樓,所以在1樓的電梯門口會看到這個招牌。


想吃便宜韓國餐的朋友,這裡是個蠻不錯的選擇。


後記:
我覺得最好吃的韓國烤雞肉是在Amcorp Mall的《海雲軒》(Haeun Khon),吃了很多年還是我的首選,只是近年來它有收服務稅了,價錢沒以前的便宜。


Monday, August 29, 2011

好好吃的烏魯音山竹

很久沒吃山竹了,感覺至少兩年以上。

山竹原本不是我最愛吃的本地水果(個人比較喜歡吃紅毛丹)。

很長一段時間沒吃山竹,主要是它屬季節性水果,產量也不多,不容易在市面上找到。另一個原因是,經常吃到不甜的,加上其果肉裡有一瓣必定是大種子,苦苦的。

最近去烏魯音(Ulu Yam)探訪博友Raymond,欲打道回府之際,在門口準備穿鞋時,他出其不意的遞了一袋山竹給我,叫我帶回家吃,當時說實在的,是有點不好意思啦!

結果在他誠意拳拳之下,我唯有卻之不恭了。

回到家,把雙手交插,然後山竹放在手掌心,用力一壓,紫色的果皮隨之裂開,雪白的果肉一瓣瓣的就展現在眼前,這是住在蕉風椰雨國度裡的孩子從小就學懂的剖山竹皮技巧


露出來的山竹肉,也無需用手去取出來,我直接用口去咬。哇!好甜的山竹喔!

一連剖開果皮吃了幾顆後,我得到一個結論,山明水秀的烏魯音所種出來的山竹果然不同凡響,好甜,而且最大一瓣果肉的種子也不苦,打破了我以往對山竹那口感不佳的既定印象。

烏魯音的山竹確實好好吃!


再次要感謝Raymond,因為他送我的不只是一袋好吃的山竹,裡面蘊含的還有他對朋友的窩心與真誠。


後記:
山竹原產於印尼的巽他群島(Sunda Islands)和摩鹿加群島(Moluccas Islands / Kepulauan Maluku)。它屬性涼,和屬性熱的榴槤,在東南亞地區,被稱為“果后”和“果王”,兩者擁有互補的功效。


Wednesday, August 24, 2011

雪邦的中文路牌

每次出埠公幹,我總會特別留意各城鎮的風土民情和街道風貌。

這次去到雪邦縣,當車子駛入雪邦新村時,第一個進入我眼廉的,是一個個以馬來文中文雙語呈現的路牌,非常顯眼。

原以為這些路牌是村民自己安置的,定睛一看,路牌附有雪邦縣議會徽章,所以可以肯定的,這是官方豎立的。

馬來西亞自1957年獨立以來,雖然各族的語言都可以自由傳承和發展,但在國陣政府的主導下,官方事務包括路牌皆只準用馬來文。其他語言的應用一般上只來自民間的商業廣告招牌。

但單元的路牌政策並不包括東馬砂拉越州,因為該州的官方建築物如市議會大樓和街道路牌都向來允許馬來文和中文共存,絕對的皆大歡喜。

至於西馬這裡,自上屆大選民聯成功在數州執政後,情況悄悄有了改變。

首先是民聯執政的檳城,路牌語文的應用取決以街道的種族特性。例如:馬來人居多的街道路牌採用馬來文和爪夷文、華人佔多數的街道路牌則用馬來文和中文,而印度人為主的街道就以馬來文和淡米爾文呈現。

我沒想到,另一個民聯執政的州屬雪蘭莪,在官方路牌的語言政策應用上,也開始鬆綁,比國陣政府所強調的“一個大馬”口號更實在。

無需贅述,事實擺在眼前,有照片為證,與大家分享。




(後記:馬華公會、民政黨和印度國大黨,你們在國陣50年,為何辦不到?)

Sunday, August 21, 2011

巴西不南邦的炒豬腸粉

上個星期去瓜拉雪蘭莪縣(Kuala Selangor District)公幹,午餐時間剛好抵達巴西不南邦(Pasir Penambang)

處理完當地的公事後,眼看繼續北上沙白安南縣(Sabak Bernam District)的適耕莊(Sekinchan)還有一段路途,就決定留在巴西不南邦吃午餐。

問了當地的人,原來這裡除了海鮮之外,還有一樣很特別的知名美食,那就是“炒豬腸粉”

一般上,我們吃的豬腸粉都是蒸熟即吃,或拌釀豆腐佐料吃的,但這個用來炒,聽起來就很新鮮,當下不用思考,就決定依循當地人的指示,找到店面叫來吃。

你們看,這就是“炒豬腸粉”了。

(備註:我沒帶相機,只能用手機拍攝。)


“炒豬腸粉”其實和“炒粿條”的炒煮方式類似,只是由於用的食材和佐料不同,出來的口感就不一樣了。

豬腸粉經炒後,形狀還保持原狀,吃起來是熱騰騰的潤滑感,加上還有菜圃(蘿蔔乾)拌炒,味蕾頓時大開,食慾大振。


後記:我總覺得馬來西亞的每個小鎮不只鄉情濃厚,路過時不經意發掘的美食更叫人驚喜萬分!有機會我還要再回去吃一次。